首页 档案政务 档案文化 动态信息 公告公示 重点推荐 政策法规 档案资源 业务指导 专题专栏 档案登记备份 网上展厅  
欢迎光临龙泉档案网!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专栏 > 市档案局 > 专题专栏 > 抗战档案
文军西征到龙泉 偏僻山村育栋梁
作者: 来源:龙泉新闻网 责任编辑:龙泉市档案局 发布时间:2015-09-01

    记者 郑沐欣 见习记者 叶川丰 通讯员 练瑜

    芳野曾家大屋是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1939年6月,浙大在龙泉开办分校,校址就选在这里。7年时间里,浙大龙泉分校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中国科学院院士谷超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杨忠道,中国最早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学者之一何志均……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在,芳野曾家大屋是丽水市“十大抗战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芳野曾家大屋是该村乡绅曾水清在民国10年(1921)所建,故称“曾家大屋”。芳野原名坊下,因当地有叶姓节孝牌坊而得名。1941年元旦,在浙大龙泉分校举行的一次全校师生聚会上,当时的分校主任郑晓沧先生目睹四下里芳草萋萋,遂改名芳野,并沿用至今。
    曾家大屋中西合璧,背靠青山,外墙为教堂式的西洋门楼,青砖黛瓦,拱顶门,具有浓厚的欧陆风情,内部则是传统的木结构。大屋共两进,一进两层,二进为三层。大小房间共计72间,还有一座后花园,占地面积约三亩。
    1939年,正是抗日烽火遍地的岁月,沿海各省相继沦陷,许多大学都已西迁,浙江大学本部也已经迁到了广西宜山。当时的浙大校长竺可桢考虑到东南各省许多青年学生因战乱不能升学,于是在1939年1月提出在浙东设立分校。经过反复的考察研究,最后确定校址设在龙泉芳野,校名定为“浙东分校”,租用当地乡绅曾水清的房子作为校舍,建起了实验室、医务室、饭堂、学生宿舍等,设文、理、工、农四个学院,一个学期后,学校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
    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芳野求学的生活是艰难的。在今天的曾家大屋的三楼历史陈列馆里,记载了一些历史细节。比如“挑灯夜读”,分校学生进行晚自习时,每人一盏桐油灯,内放灯芯一两根,灯光如豆,经常得用一根小棒把灯芯草往上挑,烟味难闻,整个教室为烟雾所笼罩,几个小时自修后,眼睛鼻子全是黑乎乎的。浙大老校友夏钦翰回忆说:“当时大家都住在一个大房间里,几十个人或者上百人一间,上下铺,冬天洗冷水澡,破冰洗脸,吃个咸鸭蛋都是很高级的菜了。”
    艰难的生活中也有快乐,当时的校友还有趣地把菜汤里漂的几根豆芽、几片萝卜生动地比喻成太平洋上的小岛。“虽然艰苦,但是能有一个安定的求知场所,这是浙大龙泉分校留给我们终身难忘的幸福。”浙大校友陈兰言说。浙大学子在芳野尽情地挥洒自己的青春,建立文学社,成立剧团,出壁报,举行篮球赛,偏远的芳野呈现出的是一片盎然生机。全国人大常委、原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毛昭晰教授回忆在龙泉的时光,心情显得十分激动,他说:“林天兰教授曾评价龙泉分校是国际教育史上唯一一所敌战区兴办的大学,显示出中国具有最伟大的力量。”
    1939年至1945年的战火纷飞中,浙江大学在芳野办学7年,招生7届约1000人,为东南各省的学子就近求学提供便利。分校不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教授、科学家,也促进了龙泉山区的文化发展,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据芳野村村民曾泽西回忆:“浙江大学在芳野期间,与芳野村村民关系十分融洽。有四个老师住在我家,我们把自己的田地让给学校盖厨房,还在房子边挖了两口水井给他们用,另外村里的3亩田给学校建田径场,2.5亩田地给学校建篮球场。”
    战时办学本就十分困难,而在这样偏远的小山村办高等学府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然而时间过去了70多年,当大家再次查看当年的教职员工名单时,都禁不住为浙大龙泉分校的雄厚师资力量而惊诧。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山野里,在这幢平凡的大屋中,竟荟萃了数十位中国学术界的泰斗:教育家陈训慈、郑晓沧,数学家毛路真、朱叔麟,历史学家孙正容、季平子,文学家王季思、胡伦清,一代词宗夏承焘……历史让这幢房子变得不平凡。
    我市高度重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的保护工作,1991年6月17日,市政府确定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屋由于年久失修,已有倾塌之危,1999年,市委、市政府拨出专款维修,社会各界纷纷捐助,工程于1999年10月底完工。
    通过对旧址的修复、保护、复原、展示,充分挖掘文保单位的潜在社会价值,宣传浙江大学的光荣历史,弘扬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传统,使之成为我市对外开放和青少年教育的窗口单位,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浙大龙泉分校旧址相关负责人说:“浙大龙泉分校旧址对外开放后,前来参观的游客逐年增加,今年预计超四万人,其中有许多都是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
    龙泉是浙大的精神家园,浙大是龙泉的强大发展后盾。2007年以来,我市全力实施“背靠浙大、联姻高校、发展龙泉”战略,开展与以浙江大学为重点的25所科研院校产、学、研全面合作,与浙大启动了“18515行动计划”。通过市校合作,全市实施了科技与社会事业发展项目229个,并成功联合申报省、国家级科技项目90个,争取经费2639万元。建立了浙江大学龙泉市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浙江林学院龙泉市竹木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龙泉青瓷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经市校双方的共同努力,我市已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和全省唯一的“国家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试点县”,安仁镇项边村成为国家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成功实施了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竹产业提升工程。市校合作有力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打造了汽车空调零部件、生态林业、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食药用菌、名优茶叶、生态畜牧业、山地蔬菜、毛竹、竹木产品加工等“十大产业基地”,为我市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智力支撑,探索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相关文章 【推荐】 【打印】 【关闭】
主办:龙泉市档案局 地址:龙泉市贤良路333号 浙ICP备13024068号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 最佳分辩率:1024*768 技术支持:浙江红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