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档案政务 档案文化 动态信息 公告公示 重点推荐 政策法规 档案资源 业务指导 专题专栏 档案登记备份 网上展厅  
欢迎光临龙泉档案网!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专栏 > 市档案局 > 专题专栏 > 抗战档案
纯朴山民护国宝 偏僻乡村延文脉——寻访石达石街道“天一阁”藏书旧址
作者: 来源:龙泉新闻网 责任编辑:龙泉市档案局 发布时间:2015-09-01

记者 李锦瑶 见习记者 杨震山

    “天一阁”距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素有“南国书城”之称。它是亚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龙泉石达石街道季边村的深巷中,也曾谱写过一段它的传奇。
    1939年初,日军进犯宁波,社会各界人士为保存“天一阁”藏书免遭战火损毁,力主书籍南迁。同年4月,28箱共计9080册藏书经鄞县政府加封,运往龙泉,暂存于石达石乡,这一存就是七年。
    记者来到石达石街道季边村,在街道文化站刘丽芬的引导下,探访“天一阁”藏书现存唯一旧址——金家祠堂。据刘丽芬介绍,当年龙泉城区到石达石未通公路,一座几百米高的石达石岭横亘两地,往来非常不便。当时人们就是看中石达石乡山高路陡,将其定为藏书所在。28箱书由人力经石达石岭搬到了石达石乡季边村的金家祠堂、沈边村的李家仓库、项坊村的蔡家仓库、南弄村的吴家祠堂四个藏书点,四个点分布在一条长3公里左右的沟内。记者寻访时,除金家祠堂外其余三个点均已消失。
    金家祠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季边村大姓季氏的宗祠,抗战时期这里是“天一阁”藏书量最大的存放点。抗战胜利后,藏书归阁,祠堂逐步废弛,土地革命时期祠堂权属分属两家,导致半座祠堂遭遇拆毁,余下部分也沦为储物间。记者看到祠堂门口挂有“宁波‘天一阁’藏书遗址”牌匾,走进去,还能看到残存的天井和部分木结构,梁柱虽已蒙尘,却能清晰分辨雕刻的各类图案,马腿、雀替雕工考究,线条流畅,漆彩清晰。
    记者采访了季边村当年事件的经历者、85岁高龄的老人杨芝秀,老人的住所与金家祠堂仅一墙之隔。据老人回忆,书搬进龙泉时,她已和丈夫赖水根成婚,丈夫时任石达石乡乡长。当时书由专人负责看管,严禁外人涉足。这批守卫人员包括了世代守护“天一阁”藏书的范氏后代以及省图书馆有关人员和文献委员会的代表。
    “这批人的文化素质很高,与村民相处和睦,而范氏后人范召南守护的正是金家祠堂的藏书。”老人告诉记者,这位范先生为人随和,由于住所相近,常与赖水根来往,也常来她婆家吃饭,相处日久丈夫曾获准入内观书。“当时来村里的文化人不少,都想着范召南先生能通融通融,浏览一下‘天一阁’的宝藏,可大部分都被他拒绝了。”杨芝秀告诉记者,她虽未亲眼见过藏书,却也常听丈夫谈起里边的书目和保存情况。据老人与其子共同回忆,赖水根曾说过书的开本很大,书箱底部四角放有杯盏,杯内注满桐油以抵御虫蚁侵蚀,每年伏夏时节范先生还要按照“天一阁”老规矩组织人员晒书,搬进搬出要花几天时间,最后必须照着书目码放箱内。其他大部分时间便是书箱紧锁,看好大门,防止贼寇偷盗。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当年参与搬运的亲历者、季边村现年88岁高龄的老人刘长琨。老人回忆,抗战胜利后,他会同十几个村民分批次将书搬到芳野村,在芳野村集中装车后运往外地。“当时年纪小,挑不动大的专拣小的挑,挑得肩膀都红肿了。当年不清楚这些书的价值,但大家都挑得很小心,搬运途中没有出过任何意外,书籍也没有破损,后来才知道这些书都是国宝!”聊起当年往事,老人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他与范召南先生私交甚笃,常陪他聊天。范召南在龙泉多年也学会了龙泉话,能和当地人正常沟通,有时也会叫他帮忙晒书。
    刘丽芬介绍,战时动荡,很多村民都被抓去当壮丁,去抬书便可免去兵役,他们每人胸前别有一个小牌,作为免抓的标记。“2007年乡里还组织去‘天一阁’考察访问,受到宁波有关负责人的热情接待,他们肯定了抗日战争时期石达石对“天一阁”文物保护作出的巨大贡献,并对遗址的开发给予了支持。”
    书籍避难龙泉的日子里,宁波饱受战火蹂躏,日本人妄想夺取阁内藏书,所幸藏书早被转移龙泉,躲过一劫。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抗战结束。“天一阁”藏本分批次陆续运出龙泉,期间辗转杭州并于1946年12月16日正式回归宁波“天一阁”。

相关文章 【推荐】 【打印】 【关闭】
主办:龙泉市档案局 地址:龙泉市贤良路333号 浙ICP备13024068号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 最佳分辩率:1024*768 技术支持:浙江红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