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档案政务 档案文化 动态信息 公告公示 重点推荐 政策法规 档案资源 业务指导 专题专栏 档案登记备份 网上展厅  
欢迎光临龙泉档案网!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专栏 > 市档案局 > 档案文化
修善 耕读 节俭——我的家风故事
作者:邬必锋 来源:龙泉新闻网 责任编辑:龙泉市档案局 发布时间:2015-09-01

    我出生于普通农家,家族没有成文的家训、家规,却有比较浓厚的家庭教育氛围。父母的谆谆教诲,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的祖父一生勤劳节俭,与人为善。因略识字,懂中草药,常帮助村里乡邻治病,一家老小过得也算和乐。祖父养育有六子三女,我的父亲排行第二,有一个大姐,五个弟弟二个妹妹。父亲是民国时期安仁仁山小学毕业生,由于天赋较好,加上勤奋好学,毕业后,不仅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正楷和草书,还能写作农村常用的应用文。为了能将所学知识发挥作用,父亲就到山村任小学教员,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一直到38岁才回家学种田。在村里,父亲兄弟姐妹多且父母双全,有文化,懂礼仪,凡乡里村邻婚嫁喜事都离不了他。父亲既要执笔写字约,又要当婚礼司仪、接亲等。
    自我六、七岁懂事以来,父亲就在家中小黑板上写上工整的粉笔字,教我识字,黑板上写着教我的是“上大人、孔乙己”等字,还有我的姓名。母亲也常在一旁自言自语:“古人讲,黄金不如乌金贵(方言读ju)”。我曾问母亲乌金是什么,她说:就是把字墨比作乌金,说明读书最重要,有了文化比有黄金都好。直到参加工作后,才知道父亲教的“上大人、孔乙己”是古代教小孩识字的蒙学教材。我十岁左右,父亲就带我上山砍柴、下田干活,雨天除了在家教我识字外,还教我学打草鞋。记得那时在父亲的教授下,我缚的柴捆、割的稻谷把子都比同龄孩子来得整齐。我九岁才入学,由于没有预订课本,一年级第一学期没有课本,只好在同学做完作业后,借来课本做作业,尽管如此,期末考试算术、语文都得满分,这成绩当然离不开幼时父亲教我识字所打下的基础。小时候父亲就教导我,要努力读书,用力劳动。我13岁那年,父亲因病离开了人世,我再也聆听不到他的教诲了。
    我母亲没有上过学,不识字。由于外公家住在瓯江岸边的村子里,门前就是码头,开个小店,做点买卖,所以母亲虽不识字但有一定见识,算得上是从小见过世面的人。小时母亲就教育我要好好做人,要多修善积德;教育我们待客要客气,待人要和气;经常对我说,凡事要拿自己想想,又要拿别人想想,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母亲常说:“心好别人,心好己(自己)”,“丐儿讨不穷,老鼠搬不空”等。母亲还教我要勤劳节俭,她常说:“孝顺田地自有谷、孝顺大人自有福”,“只有懒人、没有懒地”,“田里做做赚碗饭、溪里做做赚碗粥”等,意思是说,只要劳动,定有收获和回报。母亲常教育我要善待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只是不能讲话。如:不要驱赶在梁上做窝的燕子,它像人一样也要生儿育女过生活。又如:外出做事无碍你的草木,不要用刀乱斩等。
    母亲还教育我们要敬重粮食,不能糟蹋,不能浪费,“有时要想到无日”,要我把掉在饭桌上的饭粒捡起来吃了,掉在地上的饭粒不能踩,要捡起来给鸡、猪吃,否则会遭报应的。
    在那史无前例的“文革”时期,因为家贫,我衣服穿得破旧,受同龄大队干部子女嘲笑。我回家向母亲报告,母亲对我说:人穷志不能穷。穿的衣裳破旧没关系,只要干净整齐,我们又没偷没抢,有什么好笑呢?不要理他。
    工作成家后,年迈的母亲还嘱咐我教育子女的原则:“宠爱孩子要宠在心里,言行上要从严管束,不能放任由他。”我就是按照母亲的嘱咐教育儿子的。
    家庭教育之风气,父母亲的教诲,成为我们家庭的精神养料,滋润了我的心灵,也像指南针,指引我走过了人生大半旅程。若要把我的家风用文字表述的话,那就是“修善、耕读、节俭”。
相关文章 【推荐】 【打印】 【关闭】
主办:龙泉市档案局 地址:龙泉市贤良路333号 浙ICP备13024068号
建议使用IE5.5以上浏览器 最佳分辩率:1024*768 技术支持:浙江红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